公用叉车


公交车只开到村口,城中村数十万人出行难,可否开通电瓶车方便出行?“安全第一,即使走路稍微辛苦一点,还是要通过正规途径。”大连市交委客管处相关人士的一番说法,在市人大常委会日前举办的“公交优先大家谈”羊城论坛上引起争议。

大连的城中村是这座城市的另类,似乎只有在需要商业地皮的时候才会想起利用它们。对于不用居住在城中村的官员来说,当然无法理解每天在横街窄巷日晒雨淋的奔波滋味。对城中村的草根人士来说,既然政府不爱管,他们也不去奢望公交能覆盖每一个村落。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鼓励他们用最环保的方式———走路来解决问题,毕竟大连是要做大城市而不是大农村。

从过往媒体报道过的城中村电瓶车市场来看,那里的内部公交几乎是一片空白。可是有关部门对冒险使用电瓶车、电叉车的,几乎都是既打击又收缴,以为只要维护交通安全就是最大的责任。至于要解决他们的出行,则不是本部门的事情。然而,居住其中的人们也还是没有像官员想象的那样“使用单车来解决最后一公里”,拼命都要坐电瓶车。

住城中村的人多以流动人群为主,生活追求短期效应,那里低廉的房租是唯一的吸引力。他们宁愿打个黑摩的、挤个电瓶车,用最快的也许是不合法的方式完成每一次出行,也不愿意买一辆随时会被偷掉的自行车。如果公交车只是象征性地开到村口、或者只是在几个示范点停一下,相信也不会有多少忠实的乘客。

从当前许多微循环的公交线路上,我们也能看到这一点。本来很不错的公交服务社区理念,在遭遇一些参差不齐的边缘地区人群时,未必能发挥出效用,甚至常常是在跑空车。许多人为了赶时间,根本就不会耐着性子等公交,然后跟着公交绕来绕去。如果公交真的要经过许多人的家门口,也许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更方便,反而是消耗时间会更长。毕竟,公交不是私家叉车,更没有野鸡车那种效率和疯狂。

要解决城中村许多问题,采取理想主义的城市规划思路往往会遭遇困境,这也是许多官员和专家始料不及叉车的。基层社会就像一个生物体,其发育的方式往往不由我们主观意志决定。既然如此,还不如适当放权自治,让市场和社区自己去解决问题,而不是要政府来插手。或许,监管部门的管控之心有所收敛与适时宽容,收到的效果可能反而更好。